1. 如果采用ROP模型设置,那么订货点=补货周期*单位时间的平均消耗+补货周期内的需求波动(即安全库存=服务水平因子*标准偏差),其线边最大库存量在连续补货的理想状态下,与订货点相同。
2.如果采用M-x模型,那么线边最大库存量=补货周期*单位时间的平均消耗+补货周期内需求波动(即服务水平因子*标准偏差)。
如果需求波动不大,比如丰田公司,就把安全库存简化设置为需求的20%甚至更低,那么,从上述的公式可以得到结论:生产线无论采用定量不定期补货,还是定期不定量补货,库存的最大值,在需求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取决于其补货的间隔周期。
所以,在生产线的物流规划中,第一个设定的参数的就是零部件补货的间隔周期即循环周期。循环周期的设置决定了线边库存量的最大最小值。
那么,如何针对不同的物料设置不同的循环周期才是合理的呢?本人推荐采用大家熟悉的工具:ABC分类(帕累托统计)。
下面我举例说明,为了方便计算,做如下假设:
A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10%,占总价值70%
B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20%,占总价值20%
C类零部件占品种比例70%,占总价值10%
假设所有零部件每1小时配送一次物料,则:
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70%*1+80%*1+10%*1=1小时,
1小时内配送的品种比=10%*1/1+20%*1/1+70%*1/1=100%
做一下简单的调整,把A类的配送间隔改成0.5小时,B类维持配送时间1小时,C类的配送时间延长为2小时,则:
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70%*0.5+0.2*1+0.1*2=0.75小时,
1小时内配送的品种比例=10%*1/0.5+20%*1/1+10% *1/2=75%
对比发现,仅仅把配送的次数分配给高价值的零部件,降低价值高的零部件的配送次数,零部件的库存周转期下降了25%,1小时内的配送的品种数量下降了25%。
所以,不同种类的零部件在生产线的循环周期,按照单位时间内零部件的流量进行ABC分类,分别设置不同的循环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
1. 物流流量参数包含了很多维度:品种数、数量、体积、重量、价值等,在仓储、配送、线边等不同的作业中考虑的因素不同。而ABC分类是一维的,对于生产线边规划,建议以体积为维度。即单位时间内的零部件需求总体积作为统计参数。
2. 在现有的ERP系统中,同一种零部件,其特征项不同,比如不同颜色的保险杠,其零部件的编码未必是一致的,很少采用特征项的方式进行编码。但是在物流规划中,同一种零部件因单元化包装相同,装配工位相同,需求量之间有相互关联,是必须归纳处理的。
3. 循环周期为生产线上的零部件连续补货的间隔时间,与采购提前期有本质的不同,补充的批量为循环周期内需求量,而且是最小包装的倍数,最好是单元化包装的倍数。
4. 设定循环周期补货,设置采用的是M-x模型,对于采用ROP模型,用订货点触发补货的,两者在同一循环周期,同一服务水平下,是没有区别的。
5. 需求的波动需要通过品种的均衡分布来削弱,即丰田所说的均衡生产中的品种均衡,丰田生产方式提供了目标追踪法的算法。
本信息由最具权威性的培训网-中国企业培训网(http://www.ceopx.cn)小编整理编辑发布,本站部分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侵权请告知,电话:010-62761189 ,我们将及时处理删除信息,同时,欢迎您加入企业培训网微信公众平台:www-ceopx-cn,移动互联时代可以更快更方便的了解您想要的新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