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大背景下,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政府如何推动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关键之一。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金融机构、各种类型企业都十分关注政府投融资政策的走向变化。
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投资政策,作为政府投融资主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快速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末融资平台超过1万家,平台贷超过14万亿元,在同期人民币贷款中占比近30%,资金投向多为政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款方式多为政府承诺担保和国有土地等资产抵押,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中小学校、医院、政府办公大楼等法律明确不能抵押的公益性资产也作为贷款抵押物,由此带来政府性债务急剧膨胀,对金融信用、企业信用、政府信誉等都带来巨大考验。
2009年我国首次发行2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到2017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1.6万亿,是2009年的8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纳入预算、总额控制、期限分类等卓有成效的管控方式,这部分显性债务的风险得到有效防控,但隐性债务风险却有逐年扩大之势。隐性债务情况复杂,目前在统计上存在很大分歧,普遍预计规模可能超过显性债务,也是当前地方债风险防控的重点。但从实际看,这部分债务也主要用于地方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部分债务的规模和运营风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也将处于资金链非常脆弱的危险境地。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也存在类似问题。本轮PPP改革启动以来,地方政府将其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创新方式,可以利用政府有限资金资源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形成超过政府资金几倍的杠杆效应,快速拉动投资和实现经济增长,提高项目运营效率。但政府承诺回报、保底收益、超过财政承受能力建设、明股实债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极有可能增加未来的政府的支出责任和隐性债务风险。
课程报名:李主任 1391124981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2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