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市值管理尚未出台顶层设计、监管层未清楚界定市值管理边界、市场各方对市值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不一的前提下,部分机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以市值管理为名,行概念炒作之实,甚至恶意操纵股价,导致传统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了重大的变异,不仅增加了执法查处的难度,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扰乱市场秩序。
一是以“市值管理”为名,恶意坐庄。为快速牟取暴利,部分机构与上市公司签订市值管理协议,实为恶意坐庄。一般先与上市公司达成协议,事先确定好大致的股价目标,然后由上市公司出台相应的利空和利好消息,从而达到低吸高抛的目的,最终实现收益共享。
二是以“市值管理”为名,实现实际控制人和高管减持套现。为高价减持或缓解资金紧张局面,有的上市公司高管或实际控制人以市值管理为名,与私募合谋操纵股价。一般是在限售股解禁前几个月,与私募机构签署“市值管理协议”,由私募机构筹集资金并利用多个自然人账户逐步建仓,然后上市公司发布利空消息,打压股价,配合低价建仓。随后上市公司再发布利好消息如高送转、收购等,配合抬高股价,而后高管及关联人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有的甚至附之以“财经公关服务协议”,通过媒体宣传,配合二级市场操作。这种“内外合谋、控制披露、媒体推荐”的手法,名为“市值管理”,实为市场操纵。有的大股东通过“讲故事”方式制造市场热点,采取“披露重大重组-股价上涨-减持-披露重组失败-股价下跌”的手法,实现高价减持,深受市场质疑。
三是假借“PE+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之名,实现制度套利。PE在推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提升公司价值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产业并购基金假借市值管理之名,通过大宗交易接盘,或从二级市场先增持股份,实现利益绑定,然后帮助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和产业整合,实现退出。看似合理合法,实质上钻政策和制度漏洞,牟取暴利。由于市值管理的本质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PE机构与上市公司的很多合作案例往往也容易陷入市值管理和炒作的争议之中,颇受市场质疑。
四是市值管理的误导宣传,一定程度上助推市值管理实践的偏差。综观目前的市值管理实践案例,几乎都是炒以前资本运作案例的剩饭,将并购重组案例的标题改为市值管理就成了市值管理案例,将投资者关系管理案例的标题套用为市值管理也就成了市值管理案例。这种市值管理实践案例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实践,从而使得市值管理与其本质渐行渐远。
目前各种侧面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参与市值管理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值管理浪潮不仅方兴未艾,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与之相伴充斥着各种灰色交易。因此,如不能及时对市值管理正本清源,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多走几年弯路,并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
课程简章:北大私募股权投资与企业上市研修班
课程报名:李主任 1391124981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2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