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华,北大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201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2017年入选首届“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哲学史、儒学、道家与道教,近年来主要着力于宋明哲学及魏晋哲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宋明理学十五讲》、《中国儒学史》(宋元卷)、《郭象〈庄子注〉研究》、《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和《匿名的拼接:内丹观念下道教长生技术的开展》,译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宋代思想史论》、《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帝国的话语政治》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课堂笔记:
知义与成德:《大学》的格致之道
一、反思的人生
苏格拉底: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怎么成为这样的人
《大学》的三纲八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与《大学》有关的知识
《大学》的作者问题
《大学》的结构
《大学》的版本问题
《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古本的修订
三、《大学》三纲领:成德的目标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1、何谓明明德?
人的不可磨灭的光明倾向。《孟子》的性善与《大学》的明德。思孟学派的思想宗旨
明德的遮蔽:人欲与天理。对人欲的正确理解
明明德的关键:明道理。用真正的理性指引的人生。
2、如何作新民?
朱子: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明德于天下”就是“新民”
自明明德到明明德于天下;自新到新民
“新民”之“新”的真正涵义。“新”是生生之德充分实现。
3、至善的价值基础
普遍价值的问题。什么是真正可普遍化的?
思考:任一行为能否是无条件的善或无条件的恶
儒家的价值观:分位价值观。
至善的涵义:知分、安分、尽分
四、《大学》八条目:从知义到成德
1、八条目与明明德、新民的关系
格、致、诚、正、修:明明德的功夫
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民的作用
2、从格物到诚意的知行问题
第六章《格物致知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格物致知以认知所当然为目标。但知行并不是直接的。诚意要解决的恰恰是知行合一的问题。
第七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慎独是儒家修身之要。是诚意的功夫。但只是入门功夫。切忌将慎独理解为最高境界。在《大学》的文本里,“慎独”与“无所不至”正相反。
2、无滞与正执
第八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所有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正心要解决的是心灵状态的问题。思考:为什么一个满腔子善意,反倒伤害了他所关爱的人?
3、惟公者能仁
第九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知人论事,关键在一个“公”字。惟公者能平其好恶。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需贯彻到每一件事上。如此积累,久之自然到“义精仁熟”之境。
课程地址:中国国学百家讲坛董事长研修班
课程报名:李主任 1391124981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2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