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仍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任务。
未来,北京还将继续探索减量刚性约束下高质量发展。完善增减挂钩倒逼机制,充分调动各区推动减量发展的积极性。
不过,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五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看来,三地的协同发展的开始阶段,需要依靠政府引导,但想要产业转移可持续,一定需要依靠市场主导。目前来看,两地还缺乏一些“硬条件”。
薄文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首先,天津、河北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是落后的,缺乏相关的上下游产品配套能力。其次,天津、河北的产业转移平台缺乏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教育、卫生业相对滞后,但这部分服务对于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而对于如何做到“市场主导”,张贵祥认为,政府对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区域的选择,是出于空间合理布局的考量而进行的。能否让市场主体自愿选择这些集中承载地,还是要看当地能否形成有利于产业集聚的环境,在政策、成本、效益上,形成对企业多方面的吸引力。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疏解之后,下一步就是要深度提升,形成差异分工。要利用北京地方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产业链的研发环节更多发挥作用,产生创新成果;再通过市场机制,在周边实现成果转化。要搭建平台,降低配套成本,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完备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体系、产业环境,构建跨区域合作的功能链条和产业链条。
赵弘认为,未来的产业协调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革创新,完善跨区域的税收机制。在产业发展当中,解决影响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弥补公共服务短板,建设相关的软环境。
培训课程:北京大学区域开发与城市运营高级研修班
联系人:李老师 1391124981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5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4
2020-12-22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