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培训资讯 | 总裁研修班 | 企业内训课 | 短期公开课 | 硕博学位班 | 讲师大联盟 | 直播课堂 | 峰会论坛 | 培训资源 | 培训机构 | 商领俱乐部 | 培训论坛
精品课程

北京大学区域开发研修班谈我国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总体思路

发布时间:2020-05-07 11:34:02  信息来源:小编互联网整理   作者:总裁培训小编
  1.改变“小城镇化”主导模式

  过去几十年中国主要以小城镇化模式主导:人地分离,供求错配。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城镇化思路指导下,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土地供给向三四线城市倾斜,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明显背离。由此形成了人地分离、土地供需错配,这是一线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房价过高、三四线库存过高的根源。

  小城镇模式本质是采用行政手段固化人口、土地、技术、金融等要素流动,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违背市场化改革方向,固化社会阶层流动,本质是计划经济思路。

  我国应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人口产业聚集格局,强化以都市圈为区域发展空间组织的主要模式,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高端要素集聚,带动特色小镇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大中小城市(镇)有效均衡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城乡综合竞争力和整体宜居度。同时,顺应我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的客观趋势和空间演进规律,突出都市圈建设在我国高质量城镇化战略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都市圈,构建带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都市圈体系。

  2.区域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就生产三要素而言,未来的城市群、都市圈要真正激活区域内经济活力,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那么像人口、土地和资本三大要素就需要在区域内进行统一的规划,让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制度统一,不要让制度成为阻碍人、物、资金自由流动的障碍。比如人口控制,是不是可以不再从单一城市角度出发,着眼于一城的人口控制,而是转变思路从整体区域的人口总量进行控制,让区域内的人口自由流动。

  这样,通过盘活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效避免诸如人口、资本等要素增长放缓或不足,而导致经济发展放缓。换句话说,这也是中央政府所强调的,要从改革中求发展,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以上生产要素相关的制度改革,将会是改善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的重要手段。

  3.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资源过度集中,城市结构急需优化

  根据现行城市规模等级标准,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500以下的城市为I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目前我国人口超过500万人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近20个(一线加新一线城市4+15)。

  作为都市圈中的中心城市的规模集聚有利于带动都市圈的发展,但我国目前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人口、功能、资源过度集聚带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北京等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资源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市,对饮用水等资源供应、城市公共服务供给都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通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制约了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我国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资源过度集中,城市结构急需优化。

  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从城市化到城镇化,中国城市在这十数年迸发了强大的竞争性。从城市产业的打造、城市功能的布局,到城市IP的争夺,城市气质的塑造,城市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建设到经营,已走向城市运营。在这其中,城市产业链的打造与产业的催生和人居情怀的融入,似乎已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前进方向。

  十九大后,中国城镇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提出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正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引导要素重构,破题发展不充分和不均。

  城镇化的参与者如何把握新机遇、新模式?应对新挑战?政府机构、投资商、开发商、建设商、运营商和服务商,如何顺应新时代?以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在新阶段找到新模式和新的增长点,是一个值得相关政府和企业决策者深度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培训课程:北京大学区域开发与城市运营高级研修班【2020官方课程】

  联系人:李老师 13911249815

在线客服系统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