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6日至8日,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办的第六届肠粘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及第五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成功召开。本次论坛规模空前,是一次学术的盛会,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以及国内的多位知名学者齐聚一堂。
6月6日举办的肠粘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刘玉兰教授首先致辞。随后,美国匹兹堡大学遗传药理中心主任谢文、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延青以及天津市肝胆疾病研究所韩涛等6位教授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演讲题目均为肠粘膜屏障相关前沿内容,围绕肠粘膜屏障与消化动力、免疫、炎症、饮食等相关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兼具创新性及实用性,发人深思,引人入胜。论坛吸引了400余名学者到会参与学习讨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6月7日至8日举办的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共有国内外100余位知名专家以及近600位全国各地学者到会学习交流。开幕式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教授,中华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云生教授,大会主席刘玉兰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华消化病学分会前主任委员、西京消化病院院长樊代明院士在开场演讲中通俗易懂地详尽阐述了肠粘膜屏障和肠道免疫概念。樊代明院士指出,很多疾病与人体的免疫机制相关,位于小肠腺体底部的潘氏细胞可向肠管中分泌防御素以维持肠粘膜屏障,是肠道免疫的重要成分,并进一步阐述肠道的三层屏障及功能。此外,他还从全新观点阐述了对炎症性肠病全民性发病、全身性表现、全病理特征、全疗法显效的四个特点,提出应从整体角度考虑炎症性肠病的重要观点。
论坛上,各国学者各抒己见,学术思想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德国柏林大学—洪堡医学院Daniel C. Baumgart教授就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院Takanori Kanai教授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新手段——白细胞去除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高斌教授则以生活中常见现象“喝酒脸红”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了摄入酒精对乙醛脱氢酶缺乏者所造成的肝脏病变的特点,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杨云生、北京协和医院钱家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玉兰等来自国内的10余位教授也分别以炎症性肠病、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为基础,以免疫机制、心理因素、内镜表现、病理表现、治疗手段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了演讲,内容立意新颖,贴近临床,逐层递进,逻辑缜密。穿插在讲座之间的3场疑难病例讨论,既注重疾病诊治规范,又注重临床思维训练,会场嘉宾积极踊跃地发言提问,讨论成效显著,令人受益匪浅。
同时,本次论坛召开之际正值刘玉兰教授所编撰书目《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发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将此书赠与与会每位学者进行交流。此次论坛的举办和《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一书得到各位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樊代明院士指出,刘玉兰教授主编的《整合肝肠病学—肝肠对话》是目前消化界整合医学的第一本著作,刘玉兰教授是整合肝肠病学这一领域的奠基人。王杉教授指出,本次论坛体现了整合医学的理念,内容均围绕前沿话题展开,在刘玉兰教授及其团队的精心组织与策划下,该系列会议越办越成功,不断涌现出优秀的新学者。
为期3天的第六届肠粘膜屏障与相关疾病论坛及第五届免疫介导消化系统疾病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论坛视角独特,其“宏观、整体观”的诊疗观点是值得提倡和重视的,相信随着论坛影响力的逐步扩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师领会其中的深意并从中获益。
【企业培训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