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 时代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于1950年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延安的陕北公学。她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诞生,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之演进,经六十余年风雨洗礼而弦歌不辍。毛主席曾称誉她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还评价说:“有陕公,中国就不会亡。”自创建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面向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与时俱进,2002年4月28日,江总书记视察人大并向人大提出了“创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2003年,人大推出一套以“人民、人本、人文” “三个人”为核心的新的形象识别系统。以“人大红”为标志的充满时代气息的人大新形象,以及 “数字人大”工程的实施,使其再次成为时代的焦点。
人文立校 文理渗透
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人文社科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一大批学科堪称国内一流并享有国际声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及哲学、经济、管理、法律、新闻、党史、外交、政治、信息管理等学科和专业都肇始于中国人民大学,然后由此走向全国。目前,人大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人大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拥有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科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数量最多的大学之一,并且64个博士点中的26个是在全国率先设置的。在2004年初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的竞标活动中,中国人民大学有10个项目中标,10名教授出任首席专家,中标率和立项数均高居全国高校榜首。多年来,人大招生实行文理兼收,面向新世纪,学校确定了“以文为主、文理渗透” 和“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的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思路,目前人大有6个理学、5个工学硕士点和1个工学博士点。2003年开始筹建理学院。将人大的人文优势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科研和人才培养始终保持先进性、前沿性,这将是人大向世界知名一流大学迈进的一个关键环节。
大师学者 灿若星辰
“大师、大楼、大气”,作为人大创建世界知名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师”是摆在首位的。在中国人民大学,大师风范,高山仰止;青年名师,灿若星辰。人大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举足轻重的权威专家学者,法学家许崇德、哲学家陈先达、经济学家宋涛、清史专家戴逸等著名学者以及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他们都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们代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水平。人大有14位教授为第四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人文社会科学)成员;在教育部14个全国高校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7位教授担任主任委员、6位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24位教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文社会科学)”,3位教授荣获“全国十大青年法学家”称号,上述指标均居全国高校第一。近年来,参加为中央领导举办讲座的专家、学者,即达16名之多。人大名师,既不乏奠基性的学术创见,又有堪为师表之道德文章;能带给学生以启迪和灵感,是人大名师魅力之所在。
社会智囊 国家辅弼
“中国人民大学是能够将中国的问题说得清楚的地方。”这是西方学者对人大的评价。“治经世致用之学,播实事求是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凭借卓越的学术优势,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之作用,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保障和智力支持,其社会地位和作用非同一般。在社会服务上,人大出版社被誉为“人文社科信息中心,学术著作集散地”;人大培训学院是我国第一所以“学院级别”出现在全国重点高校中的非学历教育机构;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集纳、传播人文社科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被外国学者称为“了解中国的窗口”;人大图书馆是教育部16个文科信息文献中心之一。由人大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已成为中国思想界、理论界和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年度活动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编写的“三大报告”(即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为党和国家出谋献策,获得广泛好评。“十五”(2001年)以来,人大承担的国家和地方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2003年人大与北京市签定了“人文奥运”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全面影响评估项目(OGGI)”已全面启动。
国民表率 社会栋梁
把学生培养成国民表率、社会栋梁是中国人民大学一贯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堪称领导型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理论工作者的摇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人文社科专家以及各级党和政府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这里走出了包括肖扬、陈锦华、藤文生、马凯在内的400多位省部级以上高级干部,这里走出了新中国第一位法学、新闻学博士,第一位博士留学生。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篇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东方风来满眼春》均出自人大学子的手笔。人大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屈一指的师资、优良的生源使人大学子具备出众的才气、务实的风格、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受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高居全国前三位。
国际视野 海纳百川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始终秉中西贯通之方针的“大气”之体现。开拓国际视野,与国际知名大学及学术界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人大已大步走向世界。目前人大已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广泛主持和参与国际间、政府间合作与交流项目;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200多名世界各国有关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引进、翻译出版了“经济科学译丛”、“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人力资源管理译丛”、“金融学译丛”等国际上最前沿最具影响力的教材;每年举办如“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国际会议数十次。人大已然成为
我国中外学术交流与文化交往的重要平台。
人大精神 浩然气象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核心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拥有中国最优良的文科人才培养的体系。也许没有哪所大学能像人大那样,用最好的教授、花最多的精力指导那些初入大学殿堂的年轻人,在他们稚嫩的心灵播洒人文精神的种子。值得称道的是,人大学子,学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献身祖国的担纲意识,还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大学永远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人大人务实、严谨、求是、稳健的精神气质,会如此深刻地熏染着你。走进人大校园,置身于一个自由与活跃的思想空间,人大稳健而含蓄的校园氛围会让你摆脱年少轻狂的幼稚冲动,让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世事变迁。
大楼林立 群园幽然
人大校园景观中西合璧,具有浓郁人文气息。进入新世纪,人大的“大楼”建设创下许多全国高校之最:最先进的体育馆——世纪馆、最新的现代化游泳馆、最大的高校文化大厦,功能完善、国内高校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综合教学楼——明德楼、诸子百家园、求是园、紫藤园、汇贤园、凝园、宜园、雅园、先园等一系列颇具传统文化韵味的主题园林,与西区培训大厦等一座座拔地而起现代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内幽径相连,绿树成荫,鲜花竞艳,芳草凝绿,三两学子怡然揽卷,白发教授漫步其中,朝霞晨曦,黄昏暮霭,树影婆娑中透着硬朗,定格成人大刚柔相济的迷人风景。
校园文化 别具一格
人大人有着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参与意识,人大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相当活跃,校园文化声色并茂、别具一格,享誉北京,影响全国。中国人民大学有荣获“全国十佳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有被江总书记誉为“业余团体,专业水准”的全国一流的学生艺术团;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的学生报业集团——青年人大报社;还有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近百个各具特色的社团。各社团活动时百家争鸣,招新时“百团大战”,实为人大胜景。此外,学生学术节、五四文化节、服饰文化节、风载我歌行等一系列耀眼夺目的传统品牌节目,以及“全国高校学生媒体论坛”、“全国高校博士生论坛”、“‘青春·中国’全国大中学生纪实DV作品大赛”等一批新创的全国性重大活动,为学生彰显个性、锻炼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薪火相传、不断推陈出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砥砺出人大学子独特的文化品味、非凡的才能,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良的综合素质也尽现其中。
资助体系 首屈一指
作为全国人文社科的最高学府,无论是生活设施还是在资助体系,人大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体现在每一处、每一个细微的举动之中。中国人民大学遵循着一条铁律:决不让任何一位学子因贫困而失学。这一承诺能如实履行的保障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形成了健全完备的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贴、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学费等在内的学生资助体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奖学金覆盖率达50%以上,并设有多项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助学金,加上众多的勤工俭学机会,学校多渠道、全方位较稳妥地解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从而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才氛围。
永远奋进在时代的前列。具有特殊历史和光荣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如今正在为实现世界一流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而艰苦奋斗。“人大人”的名字,不仅昭示着一种荣耀,更提醒着一种责任,意味着书写光荣与梦想的一种内在的动力。选择人大,也就选择了给自己一生铸就飞翔的翅膀。饱学之师、巍峨之楼、浩然之气,共同孕育、铸就着人大学子的精神品格。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介绍
作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历来把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实用型的人才作为立校之本。
进入新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于多元化和高层次,终身教育越来越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学校在不断发展中高举创新的旗帜,创造性地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组建为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将“始终奋斗在时代最前沿”的学校传统,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崭新平台。按照学校领导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将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学员需求为导向,用多元化、国际化、复合型、实践型、实用型的知识结构构建教育培训平台,服务社会,服务学员。
近年来,秉承中国人民大学对各类在职人员培训的优良传统,依托雄厚的教育资源,培训学院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功能日益强大,其非学历教育管理系统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进军终身教育领域的“排头兵”。
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的办学特色:多学科联合办学,鼓励学科渗透;坚持以人大的知名教师为主上讲台;确保过硬的教学质量;严格要求规范化管理,维护学校的办学声誉;勇于改革探索,寻找一条适合终身教育的办学之路。
我们的方向是:终身教育高端化,高端培训综合化,培训教育规范化。
我们的理念是:一言九鼎,承诺社会,承诺学生,承诺事业。
我们的准则是:海纳百川,汇聚社会精英资源,提供最佳教学内容。
“人文立校,实学兴邦”,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将一如既往地以“高起点、大事业、大发展、大贡献”为自己的运行目标,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知名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