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总是醉心于“利弊分析”。然而,在权力和利益高度垄断的以家为隐喻的组织中,所谓“利弊分析”无不是围绕权力拥有者及其小圈子展开,其中的“利”只不过是圈内或“关系网”中的利益。在这样的组织里,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就像家长一样代表着整个组织,因此他们总是以为组织利益考虑为名,进行为小圈子趋利避害的分析和“化公为私”的勾当。这正是利弊分析误区的本质所在。
要打破利弊分析的误区并不困难,只需要追问两个基本问题即可:利弊到底指的是什么?到底是谁之利和谁之弊?
第一个问题突出的是利弊的事实基础。也就是说,在利弊分析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要进行利弊分析的目标事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会这样?其事实(真相)以及背后的规则、逻辑(真理)到底是什么?只有首先还原了事件或活动的真相,了解事件或活动背后的主导逻辑,才有可能对其所产生的利弊进行分析。
第二个问题则强调利弊的作用对象。一旦明确了事件本身的性质,接下来就要明确事件可能对谁产生利益,对谁产生弊端,因为无论利弊,都是针对特定的主体而言的,离开了主体,也就无所谓利弊了。
上述两个基本问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第一个问题属于“是非问题”,第二个问题才是“利害问题”。利害总是要以是非为前提,只有“是非分明”,才能“利害清晰”。虽然在现实的组织与管理活动中,不可能一味地强调“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但是也不能因此就不管“是非曲直”,一律用“趋利避害”原则来指导所有管理决策。实际上,如果没有“是非曲直”作为前提和基础,所谓“趋利避害”也只能是盲目的,而且极易被别人“忽悠”和操纵。这也是造成时下利弊分析误区横行的主要根源。
利弊分析的误区,恰恰是回避或模糊了这两个基本问题的界限,将利弊的事实基础和作用对象混为一谈,以达到掩盖真相、混淆主体、浑水摸鱼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中垄断权力的拥有者还会警告那些敢于质疑这种利弊分析的成员“要学会做人”,要学会“站队”和辨别组织中的“利益圈子或利益同盟”,然后明确到底要加入哪个“利益圈子”。一旦“利益圈子”明确了,自然就学会并理解了“利弊分析”这一决策工具的真谛所在,也就不会质疑权力拥有者所做的“利弊分析”的合理性了。由此不难看出,利弊分析误区中经常提到的“做人”与以组织为家误区中的“做人”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圈子认同和圈子归属。
鉴于此,若没有关于利益相关者独立的权利和利益的根本保障制度,没有对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要想在组织里彻底破除基于利益圈子的“利弊分析误区”,并真正建立起基于“是非”这一事实和规则基础的利弊分析模式,简直是天方夜谭。
课程地址:北京大学企业管理素养研修班
课程报名:李主任 1391124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