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培训资讯 | 总裁研修班 | 企业内训课 | 短期公开课 | 硕博学位班 | 讲师大联盟 | 直播课堂 | 峰会论坛 | 培训资源 | 培训机构 | 商领俱乐部 | 培训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培训资源库 > 管理文库 > 企业管理 >

北京大学后EMBA高端班【官网培训课程】
名称:北京大学后EMBA高...
学费:798000
时间:2020年12月20日

清华大学医药产业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官网课程】
名称:清华大学医药产业...
学费:38000
时间:2020年12月19日

清华大学经理人课程:懂的管理的人才会知道如管理公司
发布时间:2018-09-25 11:16:31  信息来源:小编互联网整理

  我们原本好意的奖励最终却事与愿违的案例比比皆是。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人都把物质奖励作为影响行为的第一策略。实际上,在有效利用各种策略的变革活动中,物质奖励应当排在第三位。影响者应首先确保关键行为能带来内在满足感,其次要利用社会支持推动关键行为。只有在做到这两点的基础上,他们才会选择外部奖励作为激励行为的手段。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行动,结果往往会令人失望。这一理念绝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一项幼儿园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

  1973年马克·莱波博士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实验,通过奖励孩子(发糖果)进行他们原本就喜欢的活动(玩玩具),来研究物质刺激对行为方式的影响。

  莱波发现,奖励人们从事他们原本就喜欢做的事情,结果反而会对其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旦不再提供奖励,实验对象不仅不会维持原来的行为频率,反而会降低行为次数。在他研究的幼儿园,事实表明一旦不再提供糖果作为奖励,孩子们玩玩具的次数反而低于提供奖励之前的行为次数。这种现象非常值得深思。比如,你希望女儿喜欢阅读,当女儿养成读书的习惯后,打算强化这种关键行为。为此你设计了一套激励方案,每次女儿选中并读完一本书可以得到5块钱作为奖励。

  她很喜欢这种方式,开始大量读书,没过多久便攒钱买了新发行的电子游戏。过了一段时间你觉得不用再为她读书提供奖励了,因为你认为文字的魔力足以为女儿提供精神乐趣,于是停止了奖励。从你停止付钱的那一刻起,她便爱上了电子游戏,读书的次数反而比提供奖励之前还要少。她已经学会了通过这种方式攒钱买游戏。

  实际上,这种现象叫“过度理由效应”,它表明当人们为做喜欢的事而得到奖励时,便会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看待该行为。在进行分析时,人们发现从事某种行为可以得到特别奖励,于是认为行为本身并不那么有吸引力(否则为什么会得到奖励),然后转向为了获得奖励而行动。这才是危险之处,因为一旦不再提供奖励,人们便认为行为不如之前认为的有意思,从此失去动力,做的次数反而比原来更少了。

  由此可见,利用外部奖励改变行为有时候并不简单。

  莱波博士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奖励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外部奖励反而会发挥反作用,对行为动力造成打击。例如,某公司每月举行优秀员工评选,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进行表彰。获奖者会在全体员工面前得到表扬,然后领到公司颁发的奖状。对很多员工来说,离开公司颁奖典礼时的感受不是欢欣鼓舞、充满激励,而是心情郁闷、愤愤不平,因为他们在活动中没有得到表扬。实际上,一半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比当选者更有资格获奖,只不过因为内部原因未能得偿心愿。

  怎样利用物质奖励?

  1. 明智慎重地使用物质奖励

  首先,你要确保做到快速奖励,奖励令人高兴且和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做到了这几点,即使很小的奖励也会帮助人们解决最为顽固的问题。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对住院的酗酒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饮酒的研究,研究的目的不是鼓励实验对象参与集体行动或彻底戒酒,而是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适度饮酒。为了影响患者的行为,医疗人员每天根据他们的饮酒量确定相应的应享权利。

  如果喝得太多,患者不得享用正常餐饮,只能得到流食。此外,饮酒量还决定着他们打电话和会见亲友时间等方面的权利。和没有奖励措施,一味限制饮酒的做法相比,实验对象在达到目标饮酒量方面的成绩要高出60个百分点。限制打电话这样一个简单的小规则,就能帮助患者成功改变酗酒这样难改的恶习。只要你的奖励方案和关键行为密切相关,就足以产生巨大的影响,改变世界上最棘手的问题。

  2. 提供正确的物质激励时,记住少即是多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提供外部奖励时奖励条件不必非常优渥,前提是你已经利用其他激励手段在前期做好了铺垫。当然,人人都知道企业老板支付报酬,员工才会工作;父母支付小费,孩子才愿意帮着做家务。但是在提供额外奖励鼓励特定行为时,正如老话所言,发挥作用的是意图而不是奖励本身。因为奖励背后隐藏的意图常常具备象征意义,可以利用各种具有显著影响的社会力量,它的作用远比奖励本身的价值重要得多。因此,在构思奖励方案时,千万不要忽略隐藏其后的意图,不要担心由此带来的麻烦。

  幼儿园的小红花本身毫无价值,不过是一两毛钱的小物件,但它带来的象征性意义、社会影响和激励远远超过任何人的想象。只要提供了正确的个人动力和社会动力,象征性的奖励往往会带来巨大的价值。但是,如果失去了个人动力和社会动力这个重要前提,外部奖励只能沦为人们讥讽的笑料。

  3. 奖励关键行为而非行为结果

  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应该奖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不要等实现重大突破之后再提供奖励,你应当随时奖励每一个细小的行为改善。虽然听起来这很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做得很不好,特别是在工作行为的改善方面。一项调查表明,员工最常抱怨的问题是做出贡献但得不到肯定。

  这显然是因为我们在表扬员工方面太保守,经常认为只有突出贡献才能得到表彰。至于微小的改善,似乎没有必要去费这个周折。每年我们都有新的调查出炉,反映员工对期望获得表扬的重视,但遗憾的是每年企业都不把它当一回事。

  当婴儿喊出牙牙学语的“妈妈”时,全家人都会兴高采烈,忙个不停地向亲戚传播这个“重大消息”,逗孩子再次张口,然后激动不已地庆祝。可是,我们这种热情激励微小改善的能力却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直到有一天就连诺贝尔委员会打来的电话也会让我们无动于衷。小孩子会慢慢长大参加工作,可是再也听不到别人对你说“干得不错”,难怪有那么多企业员工都想得到公司的表扬。

  这就像是巨大的两极,一边是学者和研究人员衷心希望企业奖励员工取得的不断进步,另一边是员工苦苦期待在耗尽热情之前取得重大成就,获得表扬,似乎存在着永远的隔阂。

  4. 奖励正确结果和正确行为

  人们不愿轻易表扬他人,是担心奖励微小的行为改善意味着鼓励平庸,或是让人觉得本末倒置。“只是达到了别人正常完成的目标,我都要敲锣打鼓地庆祝一番吗?”

  当然不是。如果员工当前的表现水平令人无法接受,而且你不想花时间慢慢培养,最好将其劝退或是为其安排能力适合的工作。反之,如果员工某些方面特别优秀,某些方面有些拖后腿,但总体来说表现还算不错,你应当在落后的方面为他们确定努力目标,同时大力表扬他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也就是说,你不应等到他们实现重大突破才给予奖励,而是要在他们实践关键行为的过程中随时提供奖励。

  5. 注意不要奖励错误行为

  人们对于自己传达的信息总是不甚关注,以致有时会奖励完全相反的错误行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教练们总是喊着团队意识的口号,可一旦运动员取得成绩便把功劳揽到自己身上;

  孩子们很快发现真正重要的是成绩而不是互相帮助,于是很多人开始变得自私自利。再比如父母对待吸毒上瘾的孩子,在表达关爱时,家人往往会无心地助长孩子的错误行为。他们嘴上说得很好:“这回你可真的要戒毒了。”但行为传达的却是相反的信息:“没戒掉的话,我们帮你租房子、找车,被抓住了会保释你出来。”显而易见,他们奖励的恰恰是希望改变的错误行为。实际上,很多组织机构开发的奖励机制往往奖励的也都是错误的行为。


  文章相关课程:

  查看简章:清华大学卓越经理人实务课程【2018官方课程】

  电话咨询:13911249815 李老师

相关关键词搜索: Array
在线客服系统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