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条目”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儒家文化里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又可以分为四步来实现:诚意、正心,通俗地讲就是立志;格物、致知,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人了解世界;修身,这是对前面两步的总结,即其根本目的在于使自身变得完美,以便使自己能担负起社会历史重任;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过程是实践自己的德行,在治国安邦的社会活动中实现一个人自我的生命价值。
“八条目”不仅是个人修炼提高的写照,它同样适用于企业管理。
“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一个企业的创建往往是因为其创始人内心存在一个愿景,并且能够让其愿景被一群人所认同,使得他们愿意追随他成立一个能够实现愿景的组织。如苹果公司的企业愿景是“让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华为公司则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优秀的企业将愿景作为企业经久不衰的推动力――推动着企业成长,激励企业不断向前。企业是依附于市场存在的。为了实现其愿景,就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即所谓的“格物致知”。
“修身”意味着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个人素质。《论语-子路》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的“身正”即是指管理者自身的品性要好。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才能和品德,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像引发蝴蝶效应一样,在企业中产生巨大影响。“修身”能够帮助管理者正身,使其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企业员工做好内修后,企业就可以开始外练,实现其价值:“齐家”是指一个企业的内部建设,包括文化建设、组织结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等;“治国”则体现了企业在国内市场创建了自己的品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还要走出国门,面对世界。这就可以说是“平天下”。
“八条目”的每一步都是有先后的,企业不可以急于求成而逾越中间步骤。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由内到外平衡发展。
二、中庸之道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中庸之道产生于2500年前,是儒家典型的思维方式。在前几年,中庸之道受到了很多批评,人们认为中庸之道是安于现状、不求创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合理的道德规范。其基本含义在《礼记・中庸》中解释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它所强调的是执中而不走极端,追求一种和谐与平衡。遵循中庸之道并不意味着企业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中庸之道正是一种“穷则思变,变则通”思想的体现:当环境改变时,原本中庸的状态就可能变成一种极端状态,企业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企业需要随着经营环境变化而变化。抓住消费生命周期,提供适合的服务和产品。
现代经济市场是丰富多彩的,市场的丰富性在于众多市场主体、客体的相互容纳、相辅相济。并行不悖。若是企业之间相互排斥,相互拆台则不会有出路。如蒙牛集团在发展初期为了避免与同在内蒙古发展如日中天的伊利集团发生冲突,它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口号。并且声称要“做内蒙古第二品牌”。蒙牛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存在就是合理”这一真理,闭伊利之锋芒,在学习中寻求发展,最终创造了史无前例的1947.31%的成长速度,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名飙升到现在的前5名之列。
中庸之道对于管理者来说同样重要,要能够在进退间保持自己的平衡。“打工皇帝”唐骏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深谙职业经理人的“NO.2”之道,进退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他能跟前任东家(都是全球首富或者中国首富)平和地分手,甚至还让其主动给他一顶荣誉桂冠,也能够借机铺垫、承上启下。让新东家跟着“沾光”,使得老板被公众视为新首富的“种子选手”。他的分寸感让人吃惊,似乎永远都举止得体,真正做到既不会功高盖主,也不让自己显得平庸被埋没。
三、人本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人本管理即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把人视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企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它作为比较完整的理论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在行为科学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实早在这之前的两千余年,人本思想在儒家文化中就有体现。
儒家文化认为人是天地万物之中心,深信价值之源内在于人心,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它主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对管理者的重视:强调正身、正己,认为管理者需要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不断探讨为将之道、为君之道;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处理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被提升到国家和管理者之上。它强调顺应“民意”。认为人和胜过天时地利。
儒家人本思想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强调了对企业员工的爱护、培育和任用,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企业管理中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能使企业具备坚实的微观基础。顺应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趋势,推进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儒家文化还有许多值得企业管理借鉴的地方,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企业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重视企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道德和环境问题。
现代中国企业管理总是会出现一些管理形式与企业实际运作状况不配套、不协调,管理严重超前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其管理方法并不是企业自己自然发展的结晶,而是“泊来品”。是照抄照搬西方优秀企业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忽略了中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的状况。这种盲目引进使得企业抛弃了自己好的传统与管理模式,而生搬硬套地给自己穿上“过于肥大”的管理“外套”以致管理内容超脱于企业实际,并往往较难发挥效用。
文章相关课程:
电话咨询:13911249815 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