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审核中最常见的是三方认证审核,目的是为了获得和保持认证证书,如ISO9001, ISO14001, ISO45001, IATF16949等。企业为了满足顾客和行业的要求,需要推行和实施这类标准,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审核,从而获得认证证书。
常见的管理体系有:
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
环境管理体系 ISO14001
职业健康安全 OHSAS18001/ISO45001
信息安全 ISO27001
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 SA8000 /ISO26000
反商业贿赂 ISO37001
国际铁路 IRIS
汽车行业 IATF16949
航空航天质量标准 AS9100
医疗器械 ISO13485
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HACCP
森林体系认证 FSC
能源管理 ISO50001
业务连续性管理 ISO22301
资产管理 ISO55001
IT服务管理 ISO20000
国内市场上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众多,为了抢夺市场,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认证机构为了多发证书,经常对未达到要求的企业“开绿灯”,导致证书泛滥,证书可以廉价获得,甚至明码标价,而一些企业为了满足行业和顾客要求,也乐意“花钱买证”,结果供需双方就形成了廉价的“买卖关系”。其实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伤害,企业花了钱和精力但公司管理并没有任何进步,虽然编制了众多文件和表格,但实际上并没有作用,反而形成了体系和事实的“两张皮”。因为编写的体系不符合企业实际,对企业发展造成了掣肘,企业反受其害,从而企业领导也认为“证书没啥用”。而一些认证机构也因为“虚假审核”、“虚假报告”、“卖证书”、“审核员受贿”等遭到了举报或投诉,甚至被企业弃用,逐渐丧失了社会公信力,成为行业的笑柄。在这种“有需求就有证书”的虚伪面具下,市场参与者最后都深受其害,中国特色的“证书文化”实质上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行业领先企业不得不严格筛选认证机构和审核员,避免被“低质量的审核”所拖累,有些公司甚至花高价专门邀请国外的审核员进行审核。记得几年前,有个段子叫“中超裁判伤害了中国足球”,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廉价证书和低质量审核伤害了中国企业”。
如果说通过认证代表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那么中国早应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了,事实上呢,中国大部分产品的质量还处于全球的中低端水平。相信获证企业都能明白这个“第一”的含金量。
外部审核对于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就像医生看病一样,审核员就是企业的“医生”。如果没有“高明的医生”,企业就不能有效地发现潜在和隐藏的问题,就不能预防系统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运营问题以及质量恶化。虽然企业可以自我评审,可以“有错有改”,但自我评审的专业性、符合性和客观性较差,自我评估视角有限,更多的是自我比较。而外部审核恰好能从标准的角度,从最佳实践的角度,从审核员独特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揭露问题,提出建议。外部审核给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改进的机会,是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基于第三方体系认证仅针对标准的符合性予以承认,许多行业只是把拥有证书作为最基本的要求,企业要想获得业务,还必须通过严格的二方审核。例如在汽车行业,潜在供应商审核就是重要的门槛之一,还有过程审核,都是由顾客方严格把关的。许多知名的主机厂把体系证书看得很淡,认为证书不能反映企业真实质量水平,不能区分其供应商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发现交付绩效很差时,或是审核中发现重大不符合时,要求暂停或撤销供应商的体系证书,相关认证机构可能会被纳入“黑名单”,后续不再被主机厂认可。因此,IATF16949认证的门槛相对还是比较高的,一是因为认证机构数量有限,并且大部分是外资公司,自身管理比较规范;二是主机厂不断施加压力,让认证机构不得不小心。即使这样,中国的16949发证量仍然高居全球第一,是美国的7倍多,欧洲的3倍多。国内企业首次通过认证的机率非常高,认证周期内证书被撤销的机率非常低。所以总体来说,国内的证书“含金量”仍然偏低。
综上所述,获得证书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质量管理水平。企业想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需要以自身为主,学习标准,学习行业标杆,向高端客户取经。只要内部流程理顺了,管理抓好了,通过认证就比较容易。当然,选择知名的有公信力的认证机构也能为企业带来益处。
如果企业自身资源有限,那么,寻找有能力的合适的咨询机构进行辅导就变得非常重要。选对了导师企业发展就会加速,选错了将深受其害。
联系人:李老师 1391124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