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的历史沉淀,近现代的科技发展,所赋予我们当代人的心理本质已完全不同于两千多年前的先民。
无论是思维模式、心理结构,还是知识经验的诸多积累,我们都已经不再那么“单纯”,拥有了许多“前见”。
如何抛开这些已经附加于我们的“前见”去单纯地品读理解《诗经》,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前提。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几千年后变的更“复杂”、更“聪明”的我们,相比古人少了许多非理性的强烈情感、想象和体验。
历史知识的沉淀、现代科技的发展都让我们对世界和人际关系产生了些许冷漠,失去了许多唯美而富有诗意的迷人幻想。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论语•为政》)。
保持初心,即试着让自己回归先民那样单纯如同白纸一般的心境,然后再去细细品味《诗经》,或许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路径。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逐渐变得愈加单纯清澈。
《礼记》有云:“温柔敦厚,《诗》教也”,意思是讲,阅读《诗经》可以让人变得简单温柔,敦厚质朴。
这或许也是我们当代人在阅读《诗经》这本先民的诗集时最珍贵的收获。
同样,从文学的角度品读《诗经》,我们也应该保持一颗单纯的初心。
文学的发展,尤其是中国诗歌文学,时到今日已经积累了诸多创作技巧。这些套路和模式作为精致的文学技巧,甚至成了非常专业的学问。
此外,单就《诗经》的文学创作而言,还有历来为人所熟知的“赋、比、兴”。
但是当我们品读《诗经》时,则需要明白,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在创作这些淳朴诗歌时,却并不知道“赋、比、兴”,更不懂所谓作诗的“格律”等概念。
因此当我们从文学的角度品读《诗经》时,也要抛开“前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单纯”。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是先民中的寻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劳作。
因此,这种见物起意,有感而发之作,源于一种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一唱三叹的抒情表达,然后再配之以音乐曲调,加之以肢体舞蹈。
这样的创作过程,并没有后世如此复杂的文学技巧考量,而是一番充满了单纯与质朴的创作过程。
所以,我们当下人也应该尽量保持初心,试着站在古人的创作角度,去理解体验这些诗歌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绪,而不必刻意地拘泥于纷繁复杂的文学技巧,逐字逐句地套用分析《诗经》反而会不得要领。
培训课程:商业领袖国学院
联系人:李老师 13911249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