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闻马云和他所领导的阿里巴巴投资入主财经信息虎嗅网,再对照阿里巴巴近期一连串的并购和投资活动,令人忧虑的是马云和阿里巴巴似乎已不再安于扮演鲶鱼的角色,因为这只原本推动跨产业竞争的鲶鱼,可能正在变身为有能力垄断财经信息市场与网络舆论场的巨鳄。
除了以40%的股权比例入主虎嗅网,马云对新旧媒体的兴趣,也展现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事业对新浪微博和浙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城市假日》周刊的投资。前者不用说,早已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网络舆论场,后者更是在马云投资占49%股权的情况下,一夕更名变成了《淘宝天下》,让马云直接拥有了可藉由旗下电商和物流系统向全国各地发行的纸媒。
马云和阿里巴巴不安于只做一只鲶鱼的企图心,也表现在对于华数传媒、华谊兄弟、文化中国和恒大足球俱乐部等文化娱乐产业的投资。近期推出的娱乐宝,更是将众筹和病毒式行销发挥到极致,将阿里巴巴集团有如八爪章鱼的触角,伸向了电影业。
为什么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对包含新旧媒体和文化娱乐的内容产业如此热衷,明眼人都知道,这绝对不会是单纯出于财务操作和投资获利考虑,而是着眼于扩大他个人和所属集团的影响力。有了钱和市场以后,就像世界各地的一些成功商人一样,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可能也想要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台湾的经验可以提供思考这个问题的若干线索。这几年,先有米果大亨蔡衍明买下中国时报集团,重组为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坐拥《中国时报》、《工商时报》、中天电视台及中国电视公司等具有影响力的媒体,又有掌舵富邦金控集团的蔡明忠买下台湾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甚至中信金控集团少主辜仲谅一度也几乎成功买下黎智英创办的电视台。他们对媒体内容产业如此热衷,几乎都不只是为了获利,因为台湾这些被收购的媒体有的早已处在亏损边缘。那么,他们为的是什么呢?说穿了,为的是影响力。
坐拥传媒不仅增加了这些富豪的影响力,也大幅减少了个人和集团的负面新闻见诸媒体的曝光风险,至少在挨骂挨批的时候,自己手上还有重炮可以轰回去。最明显的例子是旺旺中时集团的蔡衍明,买下中国时报集团之后,由于商人本色、财团利益与新闻专业的冲突,导致媒体公信力受到侵蚀,有不少原本任职于中时集团的媒体人纷纷求去。不太在乎新闻专业的蔡衍明,尝到拥有媒体的甜头后还想继续插旗更多媒体,剑指台湾的《苹果日报》、《壹周刊》和台湾最大的有线电视系统。而这一连串并购媒体的举动,激出了整个社会的警戒反应,由公民与学生发起抗议蔡衍明并购更多媒体的声浪不断。这场“反媒体垄断运动”,是台湾在“太阳花学运”之前久未曾见的大规模学生运动,终于促使台湾政府做出了否决蔡衍明收购更多媒体的决定。同样的,富邦金控集团虽然成功收购了台湾第二大有线电视系统,但也在社会压力下,不得不向主管机关签下切结书,承诺将不涉足新闻和财经资讯频道的经营。
从台湾的经验看阿里巴巴入股虎嗅网,不能不对这一桩收购行动进展得如此顺利而感到诧异。身为世界级的电子商务龙头、而且已经涉足跨行业经营的阿里巴巴集团,通过集团控股企业而对财经资讯网络媒体拥有实质控制权,对任何人(除了阿里巴巴集团)都没有好处,甚至对虎嗅网本身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怎么说呢?以“一个用户可参与的商业资讯与观点交流平台”自许的虎嗅网,未来在处理马云或阿里巴巴集团相关新闻或评论时,能不能谨守利益回避的道德底线?立场会不会因为自身的的产权性质丕变而受到影响吗?虎嗅网面对旗下的众多撰稿作者,还能够充分保证作者“可就当下热点公司、人物与热点话题,进行热烈赞美或深刻质疑。…… 本网站就提供平台发表,无任何预设立场,不打压任何有个性的声音”吗?如果不能完全做到,虎嗅网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信力,还能维系下去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至少在这桩收购案发生后,虎嗅网的内容似乎已经出现了耐人寻味的微妙变化,以明显不符比例原则的大幅版面报导和评论涉及阿里巴巴集团的新闻(另见〈虎嗅网获得阿里巴巴投资 已完成工商变更〉一文)。
身为长期观察大陆新媒体的台湾学者,我为什么要隔海操心、关注这件事?原因无他,因为阿里巴巴集团的影响力早已跨越海峡、深入台湾。根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金流公司支付宝去年公布的资讯,台湾的嘉义市是淘宝网人均消费金额最高的城市,甚至超过阿里巴巴集团大本营杭州的1.8倍!以嘉义人的身分论事,我认为阿里巴巴集团入主虎嗅网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因为这将牵动、并改变电商与财经资讯网络媒体的正常关系,甚至导致消费者无法获知关于阿里巴巴集团和淘宝网的完整正确资讯,更别说它有必要接受来自包括虎嗅网在内的媒体监督了。
【企业培训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