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消亡似乎是很多文化遗产难以逃脱的宿命。有人说,算了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让文化遗产跟其所属的时代一起消失吧。
“从目前来看,有些文化遗产的消亡的确不可阻挡,我们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保护办法,但我们不能因此无所作为而让文化遗产自生自灭。”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田青委员说。
“就像我们的父母,老了、病了、得了不治之症,连医生都告诉我们可能治不好了。那我们会怎么办?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父母死去?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继续给父母治病,因为我们要尽孝心。”田青说。
在田青看来,对待文化遗产应该像对待我们的父母一样,因为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根脉,保留着民族文化的魂。
田青说,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尽管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的具体办法,但在理论上我们至少可以朝几个方向努力。首先要让生病的父母有继续活下去的愿望——让非遗传承人等文化遗产的当事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坚定保护文化遗产的信念;其次,要把父母转到最好的医院,用最好的药,以延长父母的生命——利用当下一切可行的办法,尽可能延缓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最后,看看社会上有无治病的新药或新方——继续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机制、新方法。
四年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委员带领团队,走进重庆市南岸区迎龙镇北斗村,慰问演出之后,帮助该村建立了一支农民铜管乐队,同时免费提供乐谱乐器并手把手教村民使用。
高雅艺术能否在基层找到“知音”?四年过去了,时间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这支40多人的农民乐队,从最初连乐器都吹不响,到现在能够奏出五六个声部,已经达到了‘准专业’的水平。”关峡说,“基层群众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让我惊讶和感动。”
“埋下文化的种子容易,但要让文化的种子发芽、扎根、开花、结果,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种文化’要取得效果,还需要形成常态化机制。”关峡说。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乐队首席刘云志委员认为,为了推动歌剧、舞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走进基层、扎根基层,地方文化行政机构应该主动作为。只有先把群众文化土壤翻动起来,才能为播下文化的种子奠定基础。
一方面要在基层“种文化”;另一方面对存在于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更要加强保护,否则“新种的文化没有成长起来,原有的文化却已消亡。”在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委员看来,除了这些年启动的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等文化保护工作,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对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文艺机构和民间文艺组织给予扶持。
附北大国学班项目介绍:http://www.ceopx.cn/zcyxb/beijing/bdzcb/gxwhb/
【企业培训网编辑】